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

麟、獲麟、西狩獲麟

麟、獲麟、西狩獲麟

李 紀 祥

一、「麟」存在嗎?
---韓愈<獲麟解>與波赫士<卡夫卡及其先驅者>


韓愈曾經寫過一篇〈獲麟解〉,意謂麟這種動物實際上只存在在人的想像當中,韓愈所提出的質問便是:麟存在嗎?
「麟」在中國是向來是吉祥的表徵,與「鳳」鳥正好分別在禽、獸之類中代表著祥瑞之徵。當韓愈寫作這篇〈獲麟解〉時,他的對話場域是想要返回到《春秋》這部經典的。在《春秋》兩百四十二年的時間幅度中,整部經文中對「麟」的書寫只出現了一次,而且是在《春秋》的最後一條經文中,麟是在《春秋》的末條現身的:「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同時,一部《春秋》經就在麟這個字結束,麟是《春秋》的最後一筆。可見韓愈有多重視這一篇文章,一如他其他的文章一樣:〈原道〉、〈師說〉,談堯舜孔孟之道、談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與解惑,而這篇則是欲解「獲麟」,談為甚麼「獲麟」是經文的最後一筆!
在《春秋》三傳之一的《公羊》傳文中,對於《春秋》這一條經文的解釋,認為「麟」並不是中國所產的動物,「麟非中國之獸也」,牠是域外的西來之物,是舶來品。關於這點,可能大出許多人的意料之外,「麟」居然是「非中國之獸也」。對於《公羊》傳「麟」是甚麼的解釋,《穀梁》傳可不這麼認為,《穀梁》傳認為麟當然是中國境內的麟!於是《穀梁》與《公羊》之間關於《春秋》中的「麟是何物」的發傳,便有了中國境內與域外中國的指涉差異。也就是說,當後人在揣度孔子停筆於哀公十四年的「獲麟」,竟然可以將「麟非中國之獸」與「在中國境內獲麟」成為一個《春秋》經文詮釋上的難題。孔子在書寫這條經文時,究竟是怎麼對待「麟」這個「象徵符號」,又是怎麼看待「獲麟」這一行動意義?他老人家心中想的是華夏文化向四裔廣被的擴散、還是境內中國的撥亂反正?在一個衰世時代的中國現實中去想像未來中國是一個盛世之時,中國將依賴甚麼來聯繫它的境內與境外?如果「麟」真的是為王者的出現而來,那麼作為「素王」的孔子其視域中有關天下的想法為如何?文化中國式與國富民安式的解經確實產生了先、後與內、外的經解方向歧異。後人真的很難將「象徵符號 / 現實情境」的問題結合起來去想像文本中書寫的想像。總之,「西狩獲麟」必為大事,《春秋》才會書寫下這一條,而且就在這一條作了結束,這個結束是有意義的嗎?看來,「麟」作為文本現象上的最後一個字,是被古人看作與王天下聯繫在一起的一件大事與特筆。古人想把「麟」的因何被書寫詮釋到邦有道與王天下的方向上去。



由這點來看,韓愈的〈獲麟解〉的意義便十分明白了。而他所提出的問題:麟存在嗎?也更是明顯。真正的王者不需要外在的意義或祥瑞之徵來替換作為一位王者應當為人民所作的事,也替換不了;不存在的麟反而應當替換成為可以經由王者的行為而顯現為非想像的、有形可見的、是可以做到、可以成就、可以看到的王事,麟就是堯舜之道與孔孟之道。因此,麟存在嗎?說的正是孔子的反話,麟的存在當然是不存在的神話,因為身為一個王者從來就應當具有領悟此道理的天賦,孔子不是王者,是王者則必須做那些存在及可能的事,這就是王者的責任份內之事,麟告訴我們的只是這些,不存在的麟會出現就有著這麼個意義:經由無位的孔子告訴我們後世的人,有位的王者要做的是甚麼王事!

東漢〈麒麟碑〉

拓本,收於宋洪适《隸續》。漢麒麟形像:一角戴肉, 有羽翅,似鹿似馬。

東漢武梁祠的麒麟圖



韓愈的這篇文章不知怎地,有了域外的文本流傳之身世,而且幾經輾轉,曾經過卡夫卡之寓目,這就十分有趣了。光是「卡夫卡與麟」這個聯結就足以讓人產生好奇,對卡夫卡的變形蟲記尤其好奇。更有趣的,是波赫士(Jorge L. Borges),他認為卡夫卡受到了東方韓愈的影響,韓愈便成為卡夫卡的東方先驅者;因此,我們的孔老夫子的《春秋》本文之最末一條的書寫---「西狩獲麟」,也就間接地透過韓愈和西方的卡夫卡產生了文化聯繫間的隱微文本之互涉關係;更透過波赫士,「麟」這個不存在的動物、吉祥之獸,在東西文人作家的筆下,竟也產生了某種奇妙的關係索引!

二、西狩獲麟──《春秋》文本的最末一條經文

不論「麟」是不是中國之獸,牠總是在《春秋》的最後一條中出現的,因此「獲麟」與「西狩獲麟」就是整部經文的結尾,通常一部書的開端與結尾,都是富有深意的,因為書寫者會賦與它以有意義的結束;書寫者想要文本有怎樣的敘述,就會安排文本有怎樣的開端、過程、結尾。「結尾」不一定是書寫者的最後一筆書寫,這是因為書寫者在修訂他自己的文本時,也許認為「開端」的書寫寫得不太好,老是在修改這一條,因此「文本的開端」便成了「書寫結束」的末筆。所以「文本的結尾」與「書寫的結束」,兩者在概念上並不相同。但我們已經看不到孔夫子他老人家在案前的寫作了,我們的案前所放置的只能是一本已完成的文本,打開文本,它的最後一條便是「西狩獲麟」。是孔夫子當年在案前刻意安排了這樣的文本敘述的形態,讓我們在案前打開《春秋》文本時看到的「結尾」是「西狩獲麟」。刻意安排下的入目是有意的安排,它讓我們注意「結尾」:為甚麼文本要在這裏「結束」,文本的最末一條經文的最後一字是「麟」,麟存在嗎?讓我們注意到末條最後的一詞,「獲麟」是何義?是誰獲麟?「開端」與「結尾」都是可以隱藏微言大義的所在,這使得中國的讀者向來都不會在案前放過對於任何文本之結尾的閱讀,深恐特別的意義就在這裏在當年被書寫者作了敘述。
白 麟 圖

漢武帝時獲「白麟」,親作〈白麟之歌〉,並在未央宮建「麒麟閣」。改年號為「元狩」。這些明顯都是為了《春秋》末條「獲麟」產生的帝王效應,不僅是「麟為王者致」,也是孔子作《春秋》乃是「為漢制法」。

於是後世人開始解讀經文最末一條結尾的意義。《公羊傳》認為麟不是中國之獸,牠會在中國境內出現總是在特別的時刻,特別的時刻與出現的方式有關;這次,麟的出現方式是「獲麟」,誰獲得麟而被寫入經文中成為「獲麟」一詞?《公羊傳》認為:是樵夫。是樵夫上山砍柴時發現並且「獲麟」的。這真是傷感哪!麟的出現本來應當代表的是祥瑞,而且是與獲天下有關的王者之祥瑞,「有王者則至」;怎麼會被樵夫在砍柴的山中獲麟呢?砍柴是一件大事?麟不是為了王天下的王者才會出現,怎麼是被樵夫獲得了?因此,公羊家認為孔子的《春秋》作為一部書寫的文本,何以要結束在最末一條的「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便是因為麟在中國的出現本來是應當應著祥瑞而來,中國應當有王者出才是;但是麟卻在不應當是「西狩」季節的春天之時被採薪的樵夫所擄獲了,這就是「不時」;所以經文的末條要書寫下「春」,「春」這個字代表著就是「不時」的意義,「狩」本來應當是在「冬」之時才是!孔子於是哀傷的感慨說道:「吾道窮矣!」孔子的《春秋》文本最後一條何以與麟有關係的原因,便是「麟的出現之不時」,所以孔子要「獲麟絕筆」,其中隱藏了孔子感慨「麟的出現」之方式與形態都出了問題,感慨是改變不了事實的,這是一種命運,也是歷史的現實悲哀,不然麟為甚麼出現之時與出現的方式都是那麼令人不安呢!這真是感傷的一面,也是有關《春秋》文本以悲劇的製作來表達其結尾的一面。

其實還有喜悅與充滿期待的一面,對有關孔子的《春秋》之如何解讀它的末條有另一種快樂的解讀方式。因為麟的出現,所以孔子認為將要來到的未來時刻中,將會有王者出現,因為麟正是為王者而出的仁獸,所以孔子是在麟出現以後才開始了《春秋》的寫作計畫的,這個敘事告訴我們的是,《春秋》文本中所記載的最末一條,不但不是一種「悲傷的結尾」,反而是一個充滿期待氛圍的開始,末條揭示的是開端而非結束,末條充份地告知了後人《春秋》是如何「開始書寫」的,它的開始,是緣於末條所告知的「麟的出現」,於是,「獲麟乃書」就成了有關《春秋》文本的誕生的快樂的身世之敘事。結尾告知著開端,結尾自訴著自己的如何開始而誕生的身世。
另一種《春秋》文本祥瑞型身世,也是由末條的「麟」來揭示的,這便是「文成麟至」。孔子書寫的《春秋》文本,書寫在哀十四年春結束以作為文本的結尾與末條;《春秋》文本完成之後,因為孔子的繼周、也是為漢而作的制其一代之法,可以當「一王之法」,所以麟會出現,麟是為孔子的《春秋》而出現的,這表明了麟果然是一種有王者方出的祥瑞之獸,它見證了孔子的《春秋》是一部可當王者般對待的作品。因此,到了明代,《春秋》也可以被稱為「麟書」,其故便是由麟的敘事意義而來。經由以上所述,我們可以將《春秋》這部文本在最末一條的書寫整理出三種相關於「麟」與「獲麟」的敘事結尾的故事形態:
1) 獲麟絕筆---傷感的結尾
2) 文成麟至---祥瑞的開端 / 結尾
3) 感麟而書---書寫的「神話 / 意義」
在後世,當中國周邊的四裔為了表達一種祥瑞的意思,會向中國進貢他們自己也取名稱之為「麒麟」的異獸,這種與外國打交道的國際外交模式,並不奇怪,正是十五世紀以前亞洲的模式。外裔之國來向中國朝貢之時,將所獻的動物稱之為「麟」或「麒麟」的事則是常有常來。例如明代的鄭和在公元1414年下西洋後,便帶回了一隻由榜葛剌國所獻上的「麒麟」,明代的沈度因此而繪了一幅「《瑞應麒麟圖》」,今藏於故宮博物院中。沈度的麒麟圖有兩幅模本,一幅由明代華亭沈慶臨摹,此圖原歸李印泉收藏,後為美國收藏家John T. Dorrance 購得,現藏美國費城藝術館。一幅由清代的陳璋所摹繪,稱之為《榜葛剌進貢麒麟圖》,榜葛剌就是今天的「孟加拉」,當時進貢的麒麟便是索馬利亞語giri(長頸鹿)的對音。陳璋的摹本中非常明顯,一眼便可從其長長的頸子與身上的花紋中看出,這便是我們常在動物園中可見到的長頸鹿;而沈度的原繪本中則雖然這隻來自西洋的麒麟是長脖子的動物,與傳統中將麟具象後的形象更是完全不同;沈繪本中的麒麟也沒有繪上長頸鹿所特有的花紋。總之,鄭和帶回來了另一品種的「非中國之獸」,是以麒麟的名義帶回中國來的:他要表達的正是「為王者而致」的意含。

明代沈度作《瑞應麒麟圖》

三、「書寫」開始於「閱讀」
--向於過去與向於未來

在後世的解讀中有兩個域外的案例,提出來也許中國的讀者會有興趣,這兩個域外案例都與意大利有關。意大利向來對其與中國、東方的關係頗為自負。意大利的當代名作家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寫過《看不見的城市》,將馬可波羅幻身為引導元世祖忽必略大汗向世界進行想像與理解的導師。卡爾維諾想必對這位前輩引起「地理大發現」中東方想像與熱情的功績耿耿於懷,希望重新賦與馬可波羅以東西交涉歷史中的新形貌書寫,於是忽必烈成了馬可波羅的學生---表面上看來,卡爾維諾只是在全書九章的章首、章末,安排了忽必烈與馬可波羅間的簡短對話。就像電影「末代皇帝」中彼得奧圖所扮演溥儀老師的角色一樣,伸出的一隻西方之手,牽住了溥儀的手,帶領他離開了險境,這個鏡頭顯然放置的是一個象徵:西方引領著東方;多少人到今天都還懷抱著這樣的情結!不只是東方人對此耿耿於懷,義大利籍的卡爾維諾對於當年的蒙古黃禍又何嘗不然,也是他的一個歷史魔咒!《看不見的城市》於是重新形塑歷史中的馬可波羅與大汗的形象以及世界觀在當時的對話中如何進行未知世界的想像,看不見的各種城市在他方的存在與虛構。所有的城市只環繞著一個中心—―世界的中心――在九章中各種城市背後隱藏,這就是馬可波羅的故鄉:威尼斯。卡爾維諾從馬可波羅手中接下了繼續向忽必烈對話與「教導」的職責,因為參與「遊記」的行動是從作者死亡之後才開始的。卡爾維諾找到了「過去 / 歷史」的入口,從書寫與閱讀的交會之處。
卡爾維諾真正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另一部後現代小說,他以這部作品向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r)的理論表達了敬意,他寫的是《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在這部小說中卡爾維諾處理的簡直就是《春秋》作為文本其末條如何被詮釋的翻版;於是乎關注這位意大利人的作品,同時也就涉入了跨文化場域的境外詮釋,特別是有關他對文本末句之「開端 / 結尾」的「書寫 / 閱讀」。當「讀者」被放置在這部小說中出現時,那就不是書寫的隱性對話者,而根本是直接地讓「讀者」在小說中現形,抑且不是普通的讀者,而是服膺巴特「作者已死」理論下的「讀者文本」之「讀者」。現在,「讀者」好整以暇的在《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第一章中「閱讀」著卡爾維諾的小說:
你就要開始閱讀伊塔羅•卡爾維諾的新小說《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找個最舒適的姿勢。
這是《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整部文本的「開端」之第一章第一頁你所見的句子。而在第十二章也就是最末一章的結尾,不妨說是整本書的結尾吧,寫著:「你說:再等一會兒,我就快看完卡爾維諾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了。」我們待會就要提到的杜預,曾寫過這樣的句子:「文起於所止,終於所起。」意思是:「你 / 讀者」看到的這個文本,它的行文是從最末一個詞「之後」才開始書寫的,然後寫到「你 / 讀者」所看到的最後一個詞時才停筆。卡爾維諾這本小說的最後一頁,一直到最後一個字,寫完了嗎?顯然沒有,因為卡爾維諾的第十二章也就是最後一章的末句,告訴「你 / 讀者」的是「寫到這裏」,然後「你 / 讀者」還必須「再」翻到文本的「第一章」,接著,「你 / 讀者」才看到了「讀者」正尋找個最舒適的姿勢,「就要開始閱讀卡爾維諾《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的故事,第十二章不能不翻到第一章(無休止的開放性第十三章?),因為這是一部有關「你 / 讀者」成為角色、主人翁參與的小說。羅蘭•巴特的理論於是被「我 / 讀者」代換成了杜預的「文起於所止,終於所起」。
任何文本如果沒有蘊藏開放性,那麼也就沒有所謂的歷史之召喚。時間不僅僅在流逝中,抑且也是在流傳中開放了參與性,人於是可以從過去到將來都能尋覓存在的痕跡,並且是在文本的語言、敘述中找到其寓所。如果文本的開放性來自於讀者的參與,來自於讀者的閱讀進入,那麼作者的書寫必有結束。作者的書寫不一定是結束在文本的最末一條、最末一字,也有可能最末一字反倒只是書寫之開始,那麼文本的末條就不是書寫的結束而是開始,末條只能是文本的末條。這在《春秋》的最後一條「西狩獲麟」實已明示其義,古人也早已用不同的語詞表達了三種《春秋》文本結尾的意義,而且這三種狀態都與麟、獲麟有關:感麟而書、文成麟致、獲麟絕筆。誰能想到《春秋》文本中最末一條有關麟與獲麟的書寫、文本之迹、讀者閱讀,也早已互涉地道出了羅蘭•巴特想說的文本開放性、作者的禁止在書寫結束後進入、文本的開放性在最末一條可以昭示其未來生命,並且是來自於讀者的閱讀而打開其原本就蘊就的未來性。卡爾維諾想在《看不見的城市》中與東方重塑歷史關係,但卻在《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對西方經典理論及後結構巨子羅蘭•巴特的追隨中,遭遇了他自身文本身世的錯愕,忽必烈、羅蘭•巴特、文本開放性見證書寫結束與閱讀開始、《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這一理論的實踐其實正在空間與時間上都遙遙地、也遠遠地與杜預的「文起於所止亦終於所起」相映。在杜預的〈春秋經傳集解序〉中,有關文本、書寫、閱讀的理論都已出現,尤其是對於如何從文本中尋找書寫的開始、結束,必須要從「閱讀者閱讀」的當下與文本開放性之關係開始寫作旅行,其實都已經涉及到了!杜預通過閱讀《春秋》文本後所體會到的問題便是:「書寫結束於何處?」「文本從何處閱讀才算開端的映現?」恐怕較諸於卡爾維諾所想要實踐的文本開放性理論,還要難讀。杜預在他的序中以自設問答體的形式寫下了他對於《春秋》之末條的理解:
或曰:春秋之作,……《公羊》經止獲麟,而《左氏》經終孔丘卒,敢問所安?
答曰:異乎吾所聞。仲尼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此制作之本意也。歎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蓋傷時王之政也。麟鳳五靈,王者之嘉瑞也。今麟出非其時,虛其應而失其歸,此聖人所以為感也!「絕筆於獲麟」之一句者,所感而起,固所以為終也。
可見杜預在〈春秋序〉中所主張者,仍然是認為孔子的書寫之「絕筆」是在「獲麟」。而今傳《左氏傳》的經文所以「止」於「孔丘卒」,則是因為孔子門人為紀念孔子而模仿史官之筆,以續經文於其師之卒為義的。所以杜預又再申言:「故余以為感麟而作,作起獲麟,則文止於所起,為得其實。」一部文本的「末句」,既是「書寫之始」,又是「文止之所」,文起於所止,文止於所起,杜氏的語意還真不好明白!但至少我們發現,杜預的整個詮釋都在「書寫的起止如何能被閱讀」此一重點上圍繞,意圖找尋「書寫與閱讀的可連繫處」,並將之轉化為「文本中的古今并現」之「可向於未來性」,於是杜預可以面對孔子的「向於未來」。杜預的理解正是從閱讀的當下開始啟程的,在我們閱讀到杜預書寫完成後的文本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杜預所書寫下的正是他從閱讀《春秋》文本中孔子書寫結尾那一筆時的領悟!閱讀的開始便是書寫的絕筆;任何文本因為閱讀才產生了文本中有書寫的意識;任何書寫都是自閱讀結束之後才能開始。閱讀是閱讀書寫,書寫是書寫閱讀,於是文起於所止、而亦終於所起。正是在這一圓圈中,起止與書寫、與閱讀、與文本的狀態及意義,開始可以被人分析,並且生產了理論。「絕筆」的意思,正是「開始」!
第二個案例是衛匡國(Martin Martinius),一位地理大發現時代加入耶蘇會的意大利籍神父,也是被西方學界稱之為中國地理學之父的漢學家,繼沙勿略、范禮安、羅明堅、利瑪竇之後,加入了航向東方佈教者的行列,從葡萄牙啟程,經歷過印度、麻六甲、宿霧的旅程,然後抵達澳門,進入中國。不僅他編輯的《中國新圖志》是當時歐洲最詳盡的有關中國地圖之視覺文本,更有意思的,是他也參與了孔子《春秋》末條的詮釋!「獲麟」對衛神父來說,隱含了耶蘇基督降臨的預言密碼;於是乎《春秋》末條的「西狩獲麟」,就是一句有著天主烙印的神聖書寫;而孔子,便是一位東方的基督徒!這真是有趣的域外敘事:一位千里迢迢的東來者,一個西方心靈,在中國經書的字裏行間中與東方聖人文本交會的故事,卻出現於中國境內!身為耶蘇會成員之一的衛匡國,繼承的正是羅耀拉、沙勿略等創會者在法國巴黎蒙馬特區開始的耶蘇會精神!似乎不必等到大家所熟知的理雅各之登臨香港與王韜合作四書五經譯事之展開,衛匡國早在明代末年就已經開始了「西狩獲麟」的異國敘事版——預言的、神聖性的有關「獲麟解」的跨國詮釋。「西狩獲麟」的「西」好像真有那麼點預言「西方」從海上東來的意思!
最後一則跨越年代的古今敘事則發生在當代,也就是與閱讀《春秋》末條「西狩獲麟」的「我」有關:作為「讀者」,上一世紀末的某一年,「筆者」攜著《春秋》讀本與杜預所寫的〈春秋經傳序〉,去歐洲尋找域外詮釋《春秋》末條之麟與孔子成為基督徒的聖地——蒙馬特區的寫作。在某一個時間點尋訪到威尼斯、巴黎的某一個空間點後,意外地發現:把孔子的《春秋》置放在歐洲風味的咖啡館之哥德式桌上,其實是一件頗為奇特的事;首先,關於「周遊列國」這事,孔子當然比我們還有經驗,但是把書放在「歐洲的某個書桌案上」,則孔子他老人家顯然不能享用這杯咖啡;「這杯咖啡」是千年後另一位讀著他老人家《春秋》的讀者所點的,抑且當下還用筆圈點著《公羊傳》傳文的「麟非中國之獸也」;「咖啡」當然不是甚麼「獸」,但卻決然是「非中國的」!孔子既然不能參與上個世紀末筆者攜其《春秋》至歐洲的舉措,這似乎便印證了巴特的禁止作者擁有涉足「文本」權力的理論。因此,作為讀者的你、我,或是任何人,擁有了閱讀的權力,並且可以為自己挑選何時何地閱讀而加上品味,光是這一舉動,「作者」就已被時空禁絕在外了。當閱讀者在歐洲閱讀時不慎滲入了模彷與想像當年的波赫士是如何閱讀孔老夫子與韓愈的〈獲麟解〉時,不禁驚訝地發覺,當韓愈的〈獲麟解〉當年不知被誰攜至歐洲之後,他的這一小篇文本之開放性中有關《春秋》文本最末一條的言說,通過波赫士的閱讀、通過域外中國的遠遠隔絕的穿越,將旅行與作品結合於書寫與閱讀的語言事件於焉出現!
麟非中國之獸也,這一次,無論是在中國境內還是域外異邦,麟的出現,都可以代換為任何人生命中的域外交流之經驗,並且是件快樂的事!
末句如此的詮釋,其實源自某位讀者,認為本來不存在的麟如果出現了,那麼必是一件值得書寫的快樂的大事,值得世上所有的人都快樂,人人皆有此本性與權利,所以要書寫下來,供給後世的獲麟者參考;因而就在這裏擱筆的意義,便是如此循環不已的快樂之為末條敘事、以及求而不得是以婉轉闕如的一葉敘事。

瑞士巴塞爾的一家咖啡店,獨角獸,2003

6 意見:

匿名 提到...

I аm sure this piеce of ωгiting
has tοuсhed all the internеt pеoρle, its really reallу nice
aгticle οn buіlԁing
up new web sіte.

Feеl free to νisit my web page; crear facebook

匿名 提到...

Excellent post. ӏ am goіng through mаny οf these issues аѕ well.
.

Αlso visit my webpagе ... abrir cuenta facebook

匿名 提到...

Have you evеr thought about including a lіttle bit more than just your articles?

I meаn, what you say is important anԁ everуthing.

Nevеrtheless thіnk of if you addеd some great picturеѕ
or video clips to gіve your ρosts mοгe,
"pop"! Your content іs excеllеnt but ωith imagеs and сlips, thiѕ websіte cοulԁ definitеly be οne οf the best in its niche.

Superb blog!

Have а look at my ωеbsite - crear facebook

匿名 提到...

Hеllο! Thiѕ is mу first visit to yоur
blog! We arе a group of vοlunteers and staгting а new project
in a cοmmunity in the ѕаme nichе.
Your blog provided us usеful informatіon to wοrk on.
Үou have ԁone a marvellous job!

Rеνieω my ωеb site ... crear facebook gratis

匿名 提到...

Superb site yοu haѵe herе but I was curious about іf you kneω
of anу discussion boards that cover the samе topiсs talked
about heгe? Ӏ'd really like to be a part of community where I can get feedback from other experienced people that share the same interest. If you have any recommendations, please let me know. Thanks!

Here is my web site shuwen416.pixnet.net

匿名 提到...

Evеrуone loves what you guys are usually up too.
This kinԁ of clever woгk and exposure! Kеep up the аmazing ωorkѕ guуs
I've added you guys to our blogroll.

Review my blog: facebook Cuenta gratis